快速发布求购| | | | | 加微群|
关注我们
本站客户服务

线上客服更便捷

仪表网官微

扫一扫关注我们

|
客户端
仪表APP

安卓版

仪表手机版

手机访问更快捷

仪表小程序

更多流量 更易传播


您现在的位置:仪表网>元素分析>资讯列表>饮料糖分检测惹争议 科学仪器辨真相

饮料糖分检测惹争议 科学仪器辨真相

2020年06月12日 08:50:40 人气: 19460 来源: 仪器网
  【仪表网 仪表产业】炎炎夏日,你想过用一瓶冰镇饮料来换取一段酣畅淋漓吗?随着目前市面上饮料种类的愈渐丰富,各式各样的饮料成为了大部分人解渴、过瘾的选择,而其中不乏主打健康的“茶”饮料、“果汁”饮料、“无糖”饮料。不过大部分人也清楚,这所谓的“健康”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但是,当相关的检测成果摆在面前时,依旧有不少人目瞪口呆,也有不少人提出了质疑。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和营养科的医生们对市场上18瓶热门饮料进行了现场测评,其中除了某品牌的无糖可乐外,其他饮料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均超过了3.8g/100ml,并且相关的媒体还将碳水化合物含量以方糖的形式类比在读者眼前,不过,这一检测结果却引起了争议,争议的来源主要还是围绕无糖饮料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产生的。
 
  碳水化合物等于方糖 或许不妥
 
  对于大多数使用蔗糖的饮料来说用方糖来体现碳水化合物含量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对于无糖饮料来说,由于甜味剂或者代糖的使用,这种类比方式或许就有些不妥了。比如此次测验中某无糖饮料后测出来碳水化合的含量约等于4块方糖碳水化合物的总量,但是实际志愿者饮用之后血糖却没有明显的上升。其中原因在于,这款饮料中采用了赤藓糖醇来代替蔗糖,而赤藓糖醇是一种低热量、耐受性强且不参与糖代谢和血糖变化的天然代糖,并且这种物质也被运用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中。从能量的角度来说,的确可以归为无糖。
 
  再比如检测中测出不含碳水的某品牌无糖可乐,尽管其中不含有碳水化合物,但是却采用了阿斯巴甜,而阿斯巴甜作为一种人造甜味剂,对神经系统及免疫力是有危害的,并且有相关研究表明其可能具有神经毒性和致癌性(《阿斯巴甜的毒性及其合成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知网)。如若从这个角度考虑,这种无糖饮料反而更可怕。
 
  定量更需定性 检测并没有那么简单
 
  相较于自媒体发布的消息,小编更相信这项实验原本的检测应该更加复杂。在科学仪器面前,定量检测往往是建立在定性这个前提上的。既然是检测市面上饮料的含糖量,相对的检测机构应该都会考虑到甜味剂和代糖的情况。那么在研究碳水化合物含量之前,显然会根据成分表对其中的甜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而在气质联用仪、液相色谱的帮助下,想要了解到饮料中蔗糖、代糖、甜味剂的含量也并非难事。
 
  事实上,如果了解饮料中甜味来源的不同,所能给出的信息应该也更加丰富,像是从糖分的角度,从代糖是否健康,从甜味剂可能带来的危害都可以做出一定的解读。而如果从多方面解读,也不容易引发文章一开始提到的争议。
 
  固然,甜味饮料大多数情况下对身体都是不怎么好的,但是,研究的分析、检测与完整的结论才是此类检测项目能够服众的关键。
关键词: 科学仪器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ybzhan@vip.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4、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相关事宜,请联系本网。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 0571-87759942

加盟热线: 0571-87756399

媒体合作: 0571-87759945

投诉热线: 0571-87759942

关注我们
  • 下载仪表站APP

  • Ybzhan手机版

  • Ybzhan公众号

  • Ybzhan小程序